联系我们

凯时app手机app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凯时app手机app >

【文化园地】清代漠河史话——金圣李金镛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4-05-20 23:33

  李金镛(1835-1890),字秋亭,号丽卿,江苏无锡石塘湾陡门李巷(今无锡市石塘湾乡天授村戴李巷屯,在无锡市西北,约有十五六公里)人,道光十五年农历7月27日出生于农民家庭,是宋朝名臣李纲的后裔。

  李金镛自幼聪明好学、勤奋上进,胸怀修身齐家治天下的远大抱负,在村里私塾跟余莲村老人读诗书礼易之书,做慈善活动。李金镛早年随父李廷发经商。1860年,捐得候补同知衔,加入李鸿章的淮军,参加了攻克太平天国常州、无锡、宜兴战役,因军功赐戴花翎。1876年起,连续四年主持山西、河北、山东、徐海等灾区赈务,多次筹集善款达30多万,救活灾民数十万。后率人修堤治水,修建了直隶西淀长堤。1879年,受李鸿章委派,到湖北协助开办煤矿,积累了办矿经验。1880年,李金镛调任吉林,建树颇丰。至1886年,先后任吉林府第一任知府,长春厅通判等职。任职期间,曾在珲春主持垦务,与俄交涉,维护华民权益,守护领土主权,为开发边疆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吉林整顿币制、加强税收、开辟田间水利,对发展农业,振兴商业增加财政税收,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长春除盗安良、创建书院、兴办义学、订立乡约、办同济堂等,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李金镛被称为“肝胆忠勇,机智善辩,精明干练,熟悉矿务”的人才。

  在沙俄金匪越境盗采中国黄金,驱之不尽,盗采不成,就欲租地掠夺、进而占有的严峻形势下,为了保护国家矿产资源,兴利固边,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决定自行在边疆开办新式金矿。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清政府根据黑龙江将军恭镗的奏请,颁布谕旨,下令招商开办漠河金矿。并下旨令恭镗和李鸿章挑选“熟习矿务干员”,迅速前往黑龙江矿区勘查筹办,随同恭镗认真勘办。经过多方考量,李鸿章推荐了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主持办矿一事,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熟悉矿务,请饬派往会办”。之所以选择李金镛主持开办漠河金矿,原因有三:一是李金镛有26年当地方官的经验,且政绩卓著;二是李金镛有办矿经验;三是李金镛善于交涉,并在东北与俄国打交道多年。

  1887年初,光绪皇帝下旨命李金镛前往黑龙江漠河勘察矿务。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十九,李金镛率70名官兵,从墨尔根(今嫩江市)出发,由鄂伦春族人做向导沿古驿路行进。举目四望是群山峻岭、茫茫林海、河流沟壑,只能根据大概的方向探寻辟路。他们一路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凡所经途,皆无人迹,百般奇苦,异常艰辛。时有给养断绝,以剥食树皮充饥;时有奔流湍急,荆棘丛生,遮天蔽日,迷失方向;时有猛兽侵扰,毒虫叮咬;时有山路崎岖,驼马疲竭而死。途径十二、十三站、越伊勒呼里山,过塔哈河、呼玛河、盘古河、额木尔河,到达二十五站,又向西开拓了二十六站至三十一站。于五月二十四抵达漠河老沟金矿,全程1500多里,行走36天,完成了一次艰难的北上壮举,探索了一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黄金之路”。

  此后,因新建金厂的需要,又将黄金之路向前拓展了2站,即三十二站和三十三站,建成著名的“古黄金之路”,漠河黄金从这条路上运往各地。

  到了漠河,才知道这里自然条件异常艰苦。李金镛向恭镗将军奏报时说:漠河地处荒僻,人迹罕至,物价昂贵;地邻北极,严冬雪高盈丈,马死人僵;夏秋多虫,塞耳盈鼻,起居服食,无一不难、无一不苦……。

  李金镛一行不顾疲劳,立即着手实地勘察。发现老沟里还有一些人依然在盗采黄金,俄人和华人居多。经了解,原来老沟中一直都由沙俄盗采团伙把控,尽管清军把他们赶跑了,但是他们大多都隐藏在深山,清军一走他们就又回来,老沟河两岸被挖掘的沟沟坎坎,满目疮痍,此时李金镛心里升起一种受人欺凌之感,内心无限感慨,深感创办矿务势在必行。

  李金镛详细勘察开采过的金矿旧址、旧碃(即采金的井、坑)。带人沿江勘察,找到华人采金人,亲自学习手工采金方法,拭挖“金穴”,亲自下水簸金,取得了大批黄金样品。他带人走遍了老沟的山山水水,查明了老沟金脉是自额尔古纳河西山发源,经奇乾河直至额木尔河下游,长达500余里。证实漠河老沟一带蕴藏着大量沙金,是少见的富矿,“金穴”之说名不虚传。

  李金镛历时四个多月,完成了金矿勘察工作。他安排人员留守,然后返回齐齐哈尔,向恭镗将军详细禀报了到漠河的勘察情况,陈明了办矿设想,得到恭镗将军的认可和支持。李金镛通过全面分析和构想,亲自草拟了《筹议黑龙江漠河金厂章程》,赶赴河北保定的直隶总督衙门,面见北洋大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当面禀报筹建漠河金矿拟办事宜,并得到李鸿章的首肯。

  1888年1月,清政府批准开办漠河金矿。同年,漠河矿务总局正式成立,任命李金镛为黑龙江漠河矿务总办,后来,为了能让李金镛自主处理矿务和边疆事务,赋予李金镛更大的权力,由“总办”变为“督办”,即由总办漠河矿务升级为督理黑龙江沿江矿务。

  漠河矿务总局成立后,李金镛同幕僚根据规划需要,为了购买粮货、募集商股等,陆续设立了天津、上海、奉天(沈阳)、聂格来斯分局(在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和布里分局(在今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呼兰分局、吉林分局、瑷珲分局、黑河屯和齐齐哈尔电报分局等矿务分局。随后李金镛在全国各地选贤纳才,邀集办矿人员。黑龙江漠河为边远苦寒之地,千余里渺无人烟,工作艰险,生活艰苦,内地有用人才一般不肯前来。为了吸引人才,制定给予津贴和干满三年的优秀者给予晋升官衔等人才激励措施,招聘具有强国富民、爱国思想、熟悉矿务边情、工作勤奋、不怕偏远极寒、荒僻艰苦的有志之士。李金镛常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励志名言,鼓励应聘人员到艰苦的漠河金矿去接受锻炼。李金镛素有为官清廉、礼贤下士、唯才善举的美名,一些闲居在家候选备用的官员,以及落魄而有才华的文人,还有一些同乡、弟子慕名而来。这些人有的出身商人家庭,懂经营、会管理;有的出身行伍,对军情边务比较熟悉;有的办过矿务,有丰富的矿业经验。这些各有所长、立志边疆、为国尽忠的贤人志士,为漠河金矿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888年,大半年时间,李金镛奔走于上海、天津、烟台等地,为招股集资游说商贾,介绍漠河金矿情况、办矿方案和金厂章程,邀请投资商实地考察,得到一些资本雄厚商人的信任,也只募集到白银近3万两。这离漠河金矿预计投资股本白银20万两还相差很多。为了金矿尽早投产,李金镛只好向北洋大臣李鸿章和黑龙江将军恭镗求助,李鸿章凭借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向天津商号佳水公司担保借款白银10万两,黑龙江将军恭镗暂借库银3万两,几经周折,历尽艰辛,共筹措股金白银16万两,基本上凑足漠河金矿启动资金。

  开办金矿,筹备粮食、物资是重中之重。漠河地处北极荒边不产粮食,李金镛选派员司调查各地粮源、市面价格。多次与黑龙江将军衙门借款,几经周折,终于在呼兰、绥化等地采购粮食2万多斤。为了将这些粮食运到漠河,首先由水陆码头从呼兰运至牡丹江与松花江合流处码头,卸下粮食重新装船,顺松花江航行至松花江口,进入黑龙江,然后再转运黑龙江左岸俄境布里分局,下行60里到俄国小镇,运至漠河。水路全程3500多里。由于当时未开通漠河陆上运道,所以粮食物资运送,几经转运,曲折艰难,运往漠河的途中还时常受到沙俄政府个别地方官员刁难,甚至扣押。因此金矿的筹建比开矿更为艰难。他还派人在上海、天津等地,购置了采金设备和护矿用的枪炮等。至1888年底,李金镛带领员司幕僚呕心沥血、历尽艰难,终于完成金厂筹建、房屋建筑、矿工招募等工作。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1889年1月14日),漠河金矿正式祭山开工。

  李金镛是一位具有超前经济意识、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又正值清朝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兴起之时。这为他展现才干、改革创新创造了条件。在李金镛拟定的《筹议黑龙江漠河金厂章程》十六条和后来的实践中,充分体现了他的一系列改革创新思想。

  实行股份制经营模式。漠河矿务总局实行西方的股份制经营,这是洋务运动在矿业开采中探索的一条发展新模式。矿务总局规定,入股资金一般每100两银为一股,给股东填发股票一张、息折一张,认票不认人。长年官利7厘,凭息折支付官利,另外还有分红。入股者不准提取本金,只准将股票转卖。万一股本有亏损,由股份最大者定夺办理。规定股东可以对公司经营进行监督。规定凡入股1万两银(100股)的股东,或者自己驻厂,或派人驻厂,以便监督金厂金银的出入情况。如厂中有适合的职位,可安排在金厂做事,发给薪水。如没有职位可派,仅供给伙食,不发薪水。股东在金厂进行监督,避免发生侵吞公款,以致亏损和虚报等情形,其他的公事不得参与其中。金厂每年所有的收支账目,满一年后汇总,装订成清册,分别送给各股东核实查阅,以取得股东的信任,并呈报北洋大臣、黑龙江将军。当时开办金矿的主要目的是以办矿之名,防御沙俄对我国边疆的侵占,沙俄金匪对我国黄金资源的盗采,同时也兼顾国家利益和地方衙门军饷。“股本宜招集”的融资举措,在当时清廷资金困窘的情况下具有创新意义。漠河金矿是黑龙江省出现的第一家“官督商办”企业,开创中国官督商办金矿之先例。

  设立完善的矿务机构。作为官办企业,李金镛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了一系列管理机构。漠河矿务总局机构设有督办、议事机构、提调、文案、度支、办粮、转运、货房、委积、储材、监工等。总局还下设有分局、盘查局、金厂、护矿营、总支应所、养病院。形成了完备的金矿管理网络。所有重要部门任职的员司(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是各级有官衔的人员。根据漠河矿务总局档案不完全统计,矿务总分局及各分厂各级管理人员近200人,从三品到九品各品级都有。

  由于当时漠河境内没有建立行政机构,所以,金矿总局以矿务管理为主,同时也负责漠河境内的行政、军务和外交事务,具有极大的权力。漠河矿务总局作为一个政企军合一的特殊机构,在黑龙江上中游近3000公里的边境发挥着兴利实边的重大作用,这也是漠河金矿的特别之处。

  自制银票钱。李金镛还在漠河金矿资金流通不畅的情况下,敢于创新,自制银票和钱贴,即“银票钱”,保证了金矿的顺畅运行。

  当时,漠河金矿生产的沙金,大部分运到瑷珲出售。沙俄为了阻碍漠河黄金交易,有意在瑗珲压低金价,所以漠河沙金在瑷珲卖不上好价钱,就将沙金运到天津、上海出售,再将卖金所得的银两运回漠河,这样往返需要三、四个月,而且沿途很不安全。矿厂因此现银缺乏,流动资金不足,有余利而无现银货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困难的问题,头脑灵活、善于经商的李金镛决定以金矿的名义创制“银票钱”,用创制的“银票钱”代替现银货币,供员司矿工在金厂使用,通行于“漠口内外”。

  用银票钱可从指定的漠口分局或瑷珲分局换现钱。矿工将做工应得的银钱兑换成“银票钱”。回家探亲,或向家中捎钱时,可用“银票钱”兑换出相同数量的可在市面通用的银钱。“银票钱”的使用,解决了现银不足的问题,对当时已渗入我国黑龙江地区的俄国纸币(羌帖)有一定的作用。

  曾任漠河金矿督办的刘文凤在《东陲纪行》中说:“(李金镛所制银票钱)历年通行,与现银无异,至今尚沿用,其济变之才如李公。”

  避免矿工流失。为避免矿工逃走流失,规定:只要逃走矿工一人,无论亏欠公款多少,分作两股认赔,把头赔一股,同帮各矿工共同赔一股,以示公平。这样,各矿工也必定用心监督,避免同帮欠款的人逃走。至于病故的矿工,如有亏欠公款,也做两股认赔,由把头赔一股,本公司也认赔一股,以示体恤。如果病故矿工还有存款,有亲属的,准许亲属取回将其领送给其家人;没有亲属的,捐入养病院,作为公费。

  改进生产方式。李金镛决定在夏季实行开明槽的采金方式。李金镛认为,各把头矿工等来到这荒蛮之地,都是为了衣食温饱而来,谋求发财致富之道。但墨守成规会影响收益,因此必须根据变化改变生产方法。李金镛改暗槽开采为明槽开采,合千人之众,挖千丈之长,分开段落做工,不需要进入槽硐里取沙,既保证矿工安全,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实行明槽开采,李金镛组织矿务总局议事机构成员与众采金把头一起商量了具体做法,制定了开办明朝八条章程。这种改革措施,赢得了股东的信任,收益和资金得到了保证,激发了矿工员司的积极性。

  多层次分配方式。漠河矿务总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建的中国近代官督商办企业,根据李金镛起草的《筹议黑龙江金厂公司章程》第十六条规定:金厂开办后,每天所得沙金由金厂监工清查后,与把头将当天所产所有沙金全部送到金矿收金所,经把头、监工、收金所员司三方当面称量沙金的重量,然后记录在册中,并将沙金包好盖戳封存。收存到一定数量,就熔炼成金条,运到天津、上海等地销售。每月一小结,一年一总结。将每月所产沙金卖出后的银两,分作十成,其中矿工得6成,矿局得4成。将矿局所得的4成,先扣除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归还借款;二是股东的固定官利;三是员司、矿师薪水和夫役、护勇的工钱;四是矿务总局及分局的其他各项费用,如租房、电报费、医院药费、草料费、运金路费、采金工具费、购买机器、费用等等。扣除上述四部分后,如果有盈余,再分作20成,其中给黑龙江将军衙门6成,报充军饷;给股东10成,按股分配;给漠河金矿员友司事花红4成。通过这样的分配,使在厂的所有人,从总办及员司到夫役等,每个人都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按人计功,不让一个人感觉到不公平。

  从这样的分配比例可以看出,股东、矿工及员司所得是很多的。之所以这样分配,李金镛在办矿章程十四条中说:“即因边地苦寒,非重禄不足以劝士。”就是说漠河是个边远艰苦寒冷的地方,如果不给予很高的收入,就不可能招来股东和留住人。

  在李金镛创新式经营管理下,金厂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两年的发展,先后设立漠河金厂、奇乾河金厂、洛古河金厂三个分厂,建立分局、盘查局、养病院、护矿营、总支应所等机构,矿工达3000多人,各级管理人员200人左右,李金镛在任21个月,漠河金矿产金4.2万两,为漠河金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近代黄金开采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李金镛为加强金矿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有关矿工的规定充满人性的关怀。

  用汇票兑现分金银两。李金镛考虑到各帮把头和矿工,都是从远处来的,每到结完账回家时,山高路远,带着现银路上令人担心。因此,李金镛为矿工想出一个稳妥的办法,允许各把头、矿工回家时,不管银钱多少,都交给总局开出汇票,矿工持汇票选择到瑷珲或者卜奎、吉林、奉天、烟台、天津、上海等距离家乡最近的分局支付出银钱,以避免携带贵重财物,长途奔波,出现疏漏闪失。

  对患病矿工给予收留医治。矿工整日开采沙金,夏秋季则大雨淋太阳晒,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春冬季节则迎风冒雪,长时间站在冰雪之上。天长日久,积劳成病,得腿肿、牙龈腐烂的病症很多。矿局设立养病院收养患病矿工,由官医为他们医治,并派老成工人,专门负责伺候、煎药、煮粥,患病矿工入院养病的一切饮食和医药费用,都由公司开销,个人不付分文。

  矿工死亡给予抚恤。矿工数千里远来金厂采金,离乡背井,备尝边疆极地苦寒。对因公而死的矿工给棺材1具、锡箔2块、纸钱2匹,并准许其亲属到总局领恤银30两。对病故的矿工,仅给棺木1具、锡箔2块、纸钱2匹,没有恤银。矿局还特别为矿工设立一处公共墓地,将死者按次序掩埋编号,立上标记,并登记在册,死者亲属可以对号领取灵柩回家乡,以免错误。

  另外,还规定矿工可以回乡探亲;公司帮助矿工给其家里人邮寄物品;严禁矿工赌博和吸食大烟;矿工每月初一、十五休息两天,这两天的上午宣读《圣谕广训》,对缺少知识文化的金矿矿工进行礼仪道德和思想教育。

  这些制度规定体现了李金镛关心矿工、处处为矿工着想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充满了人性的关怀。这是因为李金镛在家乡时就做慈善事业,后又参与赈灾,对贫苦百姓从来都体恤同情。长于治业的李金镛,深知采金的艰辛,更清楚矿工是办矿的基础。这些充满仁爱与慈悲的举措有效调动了采金工人的积极性,也使漠河金矿美誉日炽,东北、河北、山东等地大批人群奔向漠河。

  李金镛在来漠河之前,曾在吉林珲春处理过吉林东部与沙俄的边界问题。由于李金镛办事“执理不饶,威严不弱”,在对俄交涉中能够做到“权通达变驾驭局势,有理有节寸步不让”。所以,不仅侵略成性、狡猾多变的沙俄官员,对他很是敬畏,就连俄国百姓也知道他是中国的一位了不起的官员。那时在俄境内流传着李金镛是中国东北“一只虎”(因当时李金镛为吉林知府,一只虎是李知府的谐音)的传说。李金镛在吉林东部中俄边界给沙俄以巨大的震慑,当时吉林将军铭安评价李金镛“实为办理交涉事务先著”。所以,后来朝廷派李金镛来漠河办矿,就是考虑到在漠河办矿不免要与俄人打交道,而李金镛不仅有经济之才,更有外交之能,是担当“兴利实边”重任最合适的人选。

  出使江东索回国土。李金镛在漠河金矿筹备期间,曾受黑龙江将军之托,就俄人侵占江东六十四屯华民土地的国土争端与俄交涉。李金镛深入到民户家中,几乎走遍了江左岸的各个旗屯。然后与俄酋会晤,要求重划界址,争回被占土地。经李金镛的反复努力,也终于争回从补丁屯到老瓜林的土地170多里。1890年春夏之际,漠河矿务诸事基本就绪,李金镛请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再次亲赴俄国阿穆尔省,与俄官申辩江左旗界划分之事。李金镛与俄官当面“辩如初约”,俄官理屈词穷,只得答应“复划界自守”,并表示此后,“永不侵占”华民土地。

  巧妙设计震慑俄人。沙皇俄国官员在与中国官员的接触中,常常视中国官员为软弱无能。在李金镛刚到漠河金矿任职不久,有一俄国边防官员路过漠河,来到金矿,想会见李金镛,李金镛以礼相见,并设宴接待,同时想教训一下俄官。于是派人把一个已判死刑的囚徒扮成侍者,穿着清朝官员服装在旁边服侍。正在俄官贪杯畅饮之时,李金镛忽然下令,以侍者侍候不周为由,将其推出斩首。俄官见此情景非常震惊,急忙问道:“被杀者,官居几品?”李金镛回答说:“官居七品”。这个俄官听说七品官因侍候不周,说杀就斩,一时不寒而栗,暗思:李金镛果然如此严厉,“一只虎”之称实不虚传。俄官因此受到极大的震慑,回国后,讲述此事,李金镛这位中国官员威如猛虎的名声,在黑龙江以北的俄国境内也传开了。

  不畏俄人心有巧智。沙俄对中国清政府任用李金镛这样的官员来漠河创办金矿,深感不安,不知道漠河金矿是如何安排布置的,李金镛是否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威严不弱,想要到漠河金矿看看,察探虚实。

  据宋小濂在《北徼纪游》中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年)6月间,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廓尔孚携带夫人及其随员,以巡查边防为名,从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出发乘船溯黑龙江上驶来到漠河,要求与李金镛会晤。对于廓尔孚如此前来漠河,李金镛以外交之礼相迎,在漠河矿局设宴款待。在筵席上,按照俄国习俗,首推廓尔孚夫人坐在上座,次之为廓尔孚,其随员分坐两旁。李金镛及金矿公司有关人员陪坐其间。

  席间,廓尔孚一改过去俄官傲慢无礼的态度,向李金镛试探道:“今夏正值俄兵更调之时,兵轮往返络绎江上,君得无疑而畏之乎[5]?”就是说,今年夏天正是俄国更调军队的时候,兵船战舰往返于黑龙江上络绎不绝,您就没有疑惑和害怕我军的强大吗?

  李金镛知道廓尔孚是来试探我方态度,于是,他平静镇定地大笑回答:“两国和好,复有何疑?若云畏之,则吾华剿除发捻,底定回疆时,马步军动至百万余,营垒连云,旌旗蔽日,往往数十里或数百里不绝。现在东三省练兵及边防各军犹不下数万,吾常在军中,习常见惯,毫不为意,岂区区者而反畏之乎?”就是说中俄两国和好,又有什么可值得疑惑的?若要是说害怕,你是没有见到过我中华上国剿除太平天国和捻军,彻底平定陕甘回变时的情景,马军、步军往复调动至百万人,营盘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连到天边,旌旗蔽日,往往数十里或数百里绵延不绝。就是现在东三省的练兵以及边防各军,也是不下数万人,我常在军队中供职,对这些早已司空见惯,毫不为意,怎么能对你们国家这区区几个兵卒反而会害怕了呢?

  李金镛这一番针锋相对、毫不示弱的回答,让俄官廓尔孚无言以对,不觉垂头丧气,唯有尴尬一笑了事。“不觉气沮,遂一笑而罢。”[7]前来打探虚实的廓尔孚被李金镛无所畏惧的气魄和过人的智慧所震慑,对中国官员多了一份敬畏,在后来漠河金矿与俄方的往来事务中,不敢轻易设置阻碍。

  在对俄交涉中,李金镛还做到了处置俄犯恩威并施、解决纷争灵活互利、贸易往来维护权益等等,表明他维护国家利益的忠心和胆识,也展现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足智多谋的李金镛以威严自信、不卑不亢的个性,以刚柔并济、恩威并施的外交策略,维护了国家的权利,维护了金矿和百姓利益,为漠河金矿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1890年夏,正值漠河金矿各项事业步入正轨之际,李金镛却因“内外兼筹,勤身焦思,昕夕不遑,心力憔瘁”,终致积劳成疾。9月17日清晨4时,在漠河溘然辞世,享年56岁。

  李金镛平时常对僚友说:“吾生一日,为国效力一日,除死方休!”李金镛临终之际,“家人环立而泣”,僚友悲伤欲绝,他力疾坐起,慨然对其身边僚友说:“大丈夫视死如归,又有什么遗憾的呢?我所抱憾的是金矿刚见成效,苍天不借给我年华,使我不能见到三年后的盛况,希望诸君各好自为之!”说完,吐血数升气绝。这位一心为公的大清官员在人生历程的最后时刻,心中牵挂的仍是他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漠河金矿,没论及半句自己的私事,令所有在场者无不动容,员司僚友们无不伤感流泪。

  漠河金矿为李金镛隆重地办理了丧事,由从无锡赶来的李金镛的次子李沛恩将灵柩运回李金镛故乡无锡。当李金镛灵柩从吉林市城中通过时,当地官民知道是李知府的灵棺,皆于沿街两旁肃然而立,含泪相送,哭声动地。李金镛灵柩运到江苏,在路过常州等地时,所运灵柩也破例允许从市内通过,最后运到无锡家乡,安葬在今锡山市洛社镇。墓碑上写“皇清诰授光禄大夫二品衔吉林补用道李秋亭”。其坟墓一直保存到“文革”前,,遭到破坏。

  人们在清理矿局账目时发现,李金镛在开办金矿期间,竟然从未在矿上支取过一文钱薪水,家境已很窘迫,后袁大化奏请李鸿章特批,将李金镛两年薪俸4800两银补给李家,但是由于李金镛在勘查和筹备漠河金矿期间“南北往返,三年中因公亏项计一万一千余两,身后萧条,委实无可抵偿。”袁大化就请将补给李金镛十三、十四两年薪水银四千八百两来抵偿欠款,不够的部分,再另外想办法缴还。可以说,掌管着无数金银、为员司发放了数目可观的津贴、为金矿尽心竭力的李金镛最终不仅一无所有,还欠下了债务。其清廉令人感叹和敬仰。

  李金镛去世后,李鸿章撰写了《请恤积劳病故道员折》上奏光绪皇帝,为李金镛请功。奏折写道:“李金镛气体素健,自到厂后,始有脾泄心悸等疾。经年随从员役相继死亡,终无退悔。殁后按其病中禀牍,区画各事,详尽如常。叹其忠恳之忱,临危不改,卒以身殉,深可痛伤。伏查李金镛从戎服官,并有功绩,生平遇有义举,无不踊跃争为,即如天津之广仁堂,上海之抚恤局,并其一手创办,利赖至今。而江北、直东之救灾,吉林、长春之治行,尤彰彰在人耳目,卓然可传。出关十年,周阅三省,历办屯垦勘界,并有益于边防民生。而漠河一役,力任艰难,渐著成效,创久屯之规画,杜强敌之侵陵,尤属中外大局所关。默数边才,弥堪惋惜。合无吁恳天恩,饬部将已故二品衔吉林补用道李金镛照军营立功后积劳病故例从优议恤,并将事迹宣付史馆,仍准在无锡自行建祠,以为绝域勤事者劝。”光绪皇帝亲自为李金镛其撰写了祭文,准许李金镛事迹在国史馆立传,荫袭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追赠其为内阁学士,史称“李阁学”,恤加二品顶戴。朝廷为表彰其功德,下旨准许地方所请,在其家乡江苏无锡、吉林长春、黑龙江漠河建立祠堂,以示纪念。河北河间百姓还曾在李金镛在世时为其建有生祠,这样,李金镛生前身后共建有4座祠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可见其功绩和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李金镛心怀天下、济世爱国、一身正气、不惧艰险,李金镛才干卓越、勇于创新、善于管理、功勋卓著。李金镛虽然无法拯救国运于危难之中,但其“求富而图强”的历史功绩却早已镌刻于民族青史。

  李金镛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卓越的企业家,是北疆的守护者、大兴安岭开发的先驱者,他树立了寒地创业的成功典范。如今,“金圣”李金镛已成为漠河人的精神偶像,成为漠河的精神之魂!

网站首页|凯时娱乐|凯时app手机app|